學習加油站
高等教育及績效評鑑
 
 

高等教育是知識創新的泉源和人才培養的搖籃。因此一個國家是否擁有世界一流大學已成為衡量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關鍵。換言之,一個國家想要處於領導地位,則須要衡量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近年來我國為因應全球化的激烈競爭與知識經濟的衝擊,全面提升國內大學的國際競爭力,教育當局乃積極研擬各項計畫之推動,協助各大學改善教學品質、發展特色、提升研究水準,以提高大學的國際知名度與學術競爭力。諸如2000年教育部提出130億元,推動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以提高大學學術水準躋身國際;2004年教育部公布「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2005年推動「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目標設定為五年內至少十個頂尖研究中心或領域居亞洲一流,十年內至少一所大學躋身國際一流大學之行列為目標。

此外,教育部亦編列經費,鼓勵各大學與國外學術聲望卓著,具有指標性之大學和研究機構及相關學者專家建立實質學術交流。自1980年代以來,受到新管理主義(new managenialism)與新自由主義(new liberalism)思潮的影響,歐美先進國家大學的治理逐漸採用市場機制。也就是說,大學經營管理的手段透過市場化機制,更加重視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與卓越(excellence),以提升大學教育品質,才能有效因應國際競爭的壓力,追求大學的永續發展,因此歐美先進國家已將提升大學教育品質列為大學經營上的首要工作。而高等教育的品質管制與品質保證亦成為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尤其是,歐美先進國家已紛紛設立品質保證專責單位或評鑑團體對大學進行品質管制,以有效確保大學教育品質之提升。由此可知,大學的「品質」與「績效」已成為21世紀國家競爭力的一項重要表現指標。

 
 
大學研究績效概念中所指的「研究型大學」如何定義?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王如哲 教授 告訴你:
 
所謂「研究型大學」(research university),根據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Th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有兩類博士型/研究型大學:廣博型(extensive)和密集型(intensive)。在2000年公布的報告中,卡內基基金會(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2008)對4,000多所美國高等教育機構的分類中,有261所大學被歸類為研究型大學,其中有151所是廣博型,110所為密集型,不論是廣博型或密集型,研究型大學均開設廣泛的學士學位課程,以及專注於涵蓋博士學位的研究所教育。
   
Bienenstock(2008)曾提出研究型大學的必要特質如下:
(一) 投入於研究與教學之高素質教師。
(二) 在學習過程中,運用高級知識進行研究並有成果之高素質研究生。
(三) 鼓勵學術(scholarship)的智性氛圍(intellectual climates)。
(四) 使教學與研究能有效發揮作用的設備。
(五) 營運與教學的資助。
(六) 研究資助。
(七) 研究基礎設施。
(八) 高素質的領導。
   
還有為了評鑑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研究績效,佛羅里達大學中心(The Center, University of Florida)應用的評鑑指標包括(The Center, 2008):
(一) 研究指標(2項):
  整體研究與發展(tot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預算支出和經高度競爭取得的聯邦獎助研究與發展(federally sponsor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預算支出。
(二) 傑出教師指標(2項):
  獲頒國家研究院院士(members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和獲得重要獎項(significant faculty awards)教師人數。
(三) 學生指標(3項):
  頒授博士學位(doctorates awarded)數量和聘用博士後人員(postdoctoral appointments)數量,以及大學部學生的平均學術評量測驗(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 SAT)分數,這是測量學生競爭力的指標。
(四) 資源指標(2項):
  獲捐款(endowments)總額和每年所獲捐贈(annual giving),前者反映長期累積獲得私人資助的資源強度;後者反映每年獲致私人資助的水準。
   
根據前述9項指標,佛羅里達大學中心將獲得超過2千萬年度聯邦政府預算支出,而且至少在上述9項之中有1項是居於前25名者,列為頂尖研究型大學。佛羅里達大學中心於每年8月公布新的美國頂尖研究型大學(The Top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報告。
   
 
… 轉載自《國際大學研究績效評鑑》
 
 
 
研究績效評鑑方法有幾種?其優點及缺失各為何?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王如哲 教授 告訴你:
 
目前已有不少的研究績效評鑑方法,但甚少是完全獲致滿意的(King, 2004)。迄今已有三種方法較常受到學術界的討論,而且實際應用於研究評鑑活動。茲將這三種研究績效評鑑方法分別析述如下:
一、 同行審查
  同行審查(peer review)主要是對研究品質的直接評鑑,但亦可以使用同行審查針對研究和研究獎助的(社會)影響之間接評鑑,這是所謂的「調整型同行審查」(modified peer review),在此種情況下,審查者需要具備從終端使用者(end-users)和整體社會利益觀點的專門技術和經驗,來評量研究或研究獎助的價值和關聯性(Vayrynen, 2006)。就學理而言,可對受評單位研究活動與成果進行全面性的評量,為同行審查之主要優點(Johnes, 1992; Johnes & Taylor, 1990);其次是它的經濟性 (Johnes, 1992)。但實際上無可避免的是評鑑人員的主觀性,在審查時可能會受到評鑑者本身的研究偏好,及其對受評機構的忠誠與特殊情感所左右(Johnes, 1992; Johnes & Taylor, 1990)。還有,此一方法容易受到月暈效應(halo effects)的影響,也就是某大學所屬單位可能因為該大學的高知名度,在接受評鑑時獲益。此外,使用同行審查可能存在一項危險,亦即評鑑委員可能會根據已經過時的印象,例如某一受評單位可能受惠於一些雖然已離職甚久,但積極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員,而繼續享有良好的聲望。在接受評鑑時,大型的受評單位也可能較小規模的受評單位,處於更有利的地位,因為一方面其研究成果較易於顯現;另一方面至少有較大的機會,其成員可能為評鑑委員所熟識(Gleave, Harrison, & Moss, 1987)。最後,此種方法可能會導致許多大學花費大筆經費在營造名聲,而造成一種資源的浪費(Johnes, 1992; Johnes & Taylor, 1990)。
   
二、 文獻計量法
  文獻計量法(bibliometrics)是一種使用於圖書與資訊科學的研究方法,它運用量化分析與統計學來描述在一特定領域或文獻體系之內的出版品型態。研究者可以使用文獻計量法的評鑑方法,來確定單一作者之影響力,或者描述兩位或以上的作者或其論文之關係。從事文獻計量法評鑑的一種共通方法是使用社會科學引用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SCI)和科學引用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或藝術和人文引用索引(Art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A & HCI)來追溯論文被引用情形(Bibliometrics, 2006)。
   
  文獻計量法在過去10年已發展得相當不錯而成為評估基礎研究的科學影響之工具,主要係根據出版量及其引用情形。雖然大規模的、在方法上領先的文獻計量法評鑑係源自於美國,但對文獻計量法的評論似乎集中於歐洲,因為歐洲各國政府經常委託學者進行使用文獻計量法之評鑑工作(Hicks, Tomizawa, Saitoh, & Kobayashi, 2004)。研究出版一直是科學社群傳播研究成果之重要方式,出版的量化研究即所熟知的上述文獻計量法,其係運用出版及其引用的各種資料庫,但在國際資料庫使用上的一項主要困難是英語期刊的過度代表性,這在社會科學與人文學上特別是有問題的(Lehvo & Nuutinen, 2006)。簡言之,文獻計量法是衡量不同國家研究品質和數量的一種方法,通常包括出版的研究論文和評論性文章數量及其引用情形(citations)(King, 2004)。
   
三、 研究收入
  另一種評鑑研究績效的方法是:使用大學爭取自外部的研究收入,做為研究績效的測量。Cave、Hanney與Kogan及Tomkins與Green認為研究獎助款反映出所從事研究的市場價值,因而可被視為研究績效的一項指標(Valadkhani & Worthington, 2005),但是Johnes與Johns(1993)卻認為獎助款是支出,而非產出。
   
  以研究收入做為研究績效的評鑑具有的優點是:一、這種方法與學術出版(publications)或論文引用情形,需要時間間隔等待研究成果出版的方法不同;二、目前大學的研究收入資料往往已公開,容易取得。但此種方法面對的批評有:一、研究收入代表一項輸入,並不等於研究產出,有人認為,一個單位研究收入的多寡與其研究品質無關;二、對於一些目前已經缺乏研究經費支援的學科領域而言,用此種方法來評量研究績效,可能會雪上加霜。研究收入的多寡,可能只代表研究產出的市場價值。此外,不同領域之間所須的研究經費甚為不同,甚至於同一領域中,不同性質的研究所需的經費,也會有極大的差異,例如:經濟學領域中有關應用性的研究,可能需要大量經費;相對地,理論性的研究可能需要的是長時間的思考與書面作業,因此只需要少量經費來支援。以研究經費多寡來計算研究績效,必然低估了只需要較少資源的研究類型之學術貢獻;另一項嚴重的問題是:以研究收入來測定研究績效是建立在市場的價值,相對忽視研究的社會性價值。最後,使用研究收入來評定研究績效可能導致的惡果是:研究人員為了提高績效,可能會在提出研究計畫時,膨脹需要的研究經費(Johnes & Taylor, 1990)。
   
 
… 轉載自《國際大學研究績效評鑑》
 
 
 
★ 近期熱門優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