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市場化、少子化的情況下,各界紛紛質疑教師的專業在哪裡?而教師唯一要走的路,便是深入理解政策、躬身入局,提供政策改善意見,使高層研訂的政策更加地完善、務實、有效、更貼近基層教師的需求,如此,教師才可藉評鑑之鏡,擦亮專業之塵,提升教學品質,展現專業風采,強化專業形象。
(一)以反省之鏡,重新觀看自己,再度點燃熱情並提振服務士氣
反省是有效教學的心臟,教師可善用自評、他評、內部評鑑、外部評鑑等評鑑之鏡,照見自己習而不察的瓶頸、不足、盲點與迷思,並積極提升「覺知、反省、思考、批判」等自我反省(self-reflection)能力,省思深層信念與習用理論,進行雙迴圈學習,去學習與再學習,使自己不斷「修正、突破、超越」,俾有效解決教學問題,提升教學效果(林志成,2003;Argyris,
1993; Argyris, Putnam, & Smith, 1985; Argyris & Schon,
1974; Schon, 1983, 1987; Simon & Grace, 1999)。
教師可透過反省覺知的模式(The reflective awareness model),察覺自己的低效能,進而增進並察覺自己的效能,最後,使高效能教學成為習而不察的行為(Jones,
Jenkin, & Lord, 2006)。
教師也可以加強課程及教學行動研究,透過循環的省思,反省被視為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的教學現象,以確保教學的品質,使教學能「因材施教」,全面關照到每一位孩子,真正照顧關懷弱勢學生,確保每位學生的學習權益,激勵學習動機,提升學習效果。
(二)以同儕視導、教室觀察及理論視框之鏡,協助教師看到盲點
人的行為難免受到僵化的心智模式、固著的自動化思考、外在的脈絡情境或錯覺所影響,每個人觀看問題的視框與角度不同,「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Koch指出:
孤獨中的反省,固然有可能會帶給人最深邃的洞察,但也有可能會帶給人最嚴重的謬誤;只有與人分享、向他人討教,才能建構出免於謬誤所蔽的知識。(梁永安譯,1997)
教師宜敞開心胸,發展夥伴關係,善用同儕視導、教室觀察及理論視框等專業透鏡,透過專業對話分享,虛心接納建言,全力改進弱點,以激發出教學的亮點。
(三)以評鑑之鏡,精進教師生涯,晉升為具教學智慧的師傅教師
教師生涯發展主要包括:1.知命與知己;2.知境與知彼;3.認命與認同;4.運命與規劃;5.拼命與立命;6.正命與革新;7.好命與圓成等階段。教師評鑑是一面讓教師有機會觀看自己的明鏡,可使教師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優缺點及待加強之處,經由系統化的訓練、進修、促進、改善、護持、點化、解構與重構(林志成,2006;Fetterman
& Wandersman, 2005),幫助教師啟能、增能、賦能,在專業生涯上不斷地精進,從中堅教師晉升為研究教師、顧問教師、師傅教師或具有教學智慧的專家教師。
教師為評鑑活動與評鑑歷程的中心(Peterson, 1995; Peterson & Peterson,
2006),雖然教師分級規劃已聞樓梯響了很多年,但仍不見人下樓,也不見更為具體政策規劃的下文,但教師若能以評鑑之鏡,精進專業生涯,則能不斷自我奮進,攀登福樂(flow)高峰,享受專業發展的福流體驗、高峰經驗、成就感、榮譽感與自我實現感(林志成,2006)。
教師係影響各項教育政策成敗的核心人物與要素,教師的主體覺知、專業認同、積極參與及主動投入是教師成敗的關鍵吸引子。行政單位要化解教師內心深處的疑慮,絕不可能一蹴可幾,而需仰賴長期的努力,亦即會促動教師主動投入者,則應積極的有所作為,會引起教師疑懼、增加推動阻力者,則應消極的不作為,如此一來,則困難將愈來愈少,而動力也將愈來愈強。
雖然多數教師對教師評鑑心存觀望,但只要不斷地擴大光明積極面,黑暗消極面就會相對縮小,只要點燃更多的火種,火就不會熄滅,只要持續把薪助火,教育興革之火就會愈燒愈旺,聚沙必能成塔,滴水必可穿石,只要有心就有方法,有方法就有可能成功,只要真心想推動教師評鑑,只要教師能覺知專業主體的重要,覺知教學專業精進的意義與價值,覺知教師評鑑的真正意涵,我們就有可能找到有效的方法,克服各種困難,有效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鑑工作,建立追求專業卓越的教師分級制度,開創教師專業新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