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社會中,綠色大學的觀念可追溯至許多重要的國際宣言。許多國際宣言皆提及高等教育永續發展的議題,其中最早的可溯至1972年的「斯德哥爾摩宣言」(The
Stockholm Declaration),並以「塔樂禮宣言」(The Talloires Declaration)為綠色大學發展的關鍵。塔樂禮宣言揭示了大學領導者必須提供領導和支持,動員內部與外部資源,使其學校可以應付迫切的挑戰,以讓大學能在面對環境惡化的現況下,實踐恢復環境的概念。往後發展的諸多宣言皆指出,以永續發展為願景的高等教育機構需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由大學領導人發起,動員學校全體人員,自願性地實行環境行動計畫,肩負起對目前及未來世代重要的責任與義務(Wright,
2002)。
宣言的發展更帶動了組織的成立,這些機構與組織的工作重點皆持續強調「合作」的重要性,無論是組織間或學校間發展計畫的合作、資訊的相互交流、學校與社區的夥伴關係,或是聯網組織的發展,都強調了相互合作所創造的力量。
近年來,在「京都議定書」生效之後,世界各主要國家均致力於溫室氣體減量,其中,大學也是減量的重要標的。由「塔樂禮宣言」持續的發展,設立了國際組織──「大學領袖推動永續未來協會」(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Leader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ULSF]),該組織至今仍持續推動大學等高等院校之永續發展與綠色化。至2008
年10月為止,全世界共有378 所大學簽署宣言(ULSF, 2008)。
而即便是在未簽署「京都議定書」的美國,許多大專院校也已紛紛往「低碳」(carbon neutrality)方向規劃與執行各種計畫。在2007年6月,美國共有284所大學簽署了「美國大學與學院校長的氣候承諾」(America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residents Climate Commitment),其中就特別強調推動凍結CO2
排放,宣示要在兩年內盤查溫室氣體的排放,並在學生教授職員組成的委員會監督下,設定減碳時程表及行動策略,行動包括改換照明設備、汽車或飛機等交通工具的碳減量、食物的碳減量等。簽署的大學與學校從知名的常春藤名校,譬如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等到小型學院、社區大學或公開大學等。美國的能源行動聯盟(Energy
Action Coalition)並聘用70名專職人員輔導各大學學生,遊說他們的校長加入宣言的簽署(Deutsch,
2007)。直至2009年2月為止,共已累計614所美國大學簽署了前述的「美國大學與學院校長的氣候承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