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生的生涯發展是近年國內外十分關注的議題,其中資優女性在生涯發展過程的複雜性更顯重要。研究發現,資優女性受傳統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影響極大(Hollinger, 1991;
Perrone, 1997; Wells, 1985),加上性別角色的不同期待、父母不同的教養態度、工作對女性的限制、婚姻或子女對女性生涯發展的影響,呈現與男性生涯發展不同的面貌與多樣性(Betz,
1994; Caplow, 1954; Fitzgerald & Crites, 1980; Gutek & Larwood, 1987)。
由盧晴鈺(2003)所歸納的一些重要女性生涯發展理論可看出,女性生涯發展受性別角色社會化、缺乏正向角色楷模或低自我效能等社會與個人因素影響,形成女性生涯發展的阻礙與限制。于曉平(2007)在探討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的關聯也發現,生涯自我效能對生涯發展的關聯很高,其中,性別角色也是影響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的一項關鍵因素。Betz(1992)根據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探討增強自我效能的方式,提出成就表現、替代學習(角色楷模)、情緒引起、口頭說服等,是主要能增進自我效能的方法。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女性開始有自己的事業與發展空間、才華也逐漸被重視,加上女性領導人物浮上檯面,間接形成正向的角色楷模。
對資優女性而言,Kerr 與Nicpon(2003)提出角色楷模與良師典範對資優女性的重要性,良師可給予其支持鼓勵,並與之互動的機會。因此,學校可利用一些如:早期介入、角色楷模、同儕學習、教師在職訓練等特殊方案、引導與生涯諮商,幫助資優女性發展潛能。因此,良師引導、生涯探索並建立其正向的性別角色態度,都是極必要的。
然而,科學界所存在的性別歧視問題已久,許多從事性別與科學研究的學者發現(成令方、吳嘉苓,2004;傅大為,2005),科學知識生產或醫療、科技的性別政治對人經驗的影響,以及科學知識內容的性別偏見,在在形成女性進入科學領域的高牆。Keller(1990)從社會邏輯與心理分析的觀點探討科學與性別的關聯指出,科學不單純只是女性缺席,也被男性長期占據與主宰,科學的思維是很男性化的,即使時至今日此種思維逐漸退時,但日常生活仍隨處可見,並深植人心,形成一種文化建構與心理層面的影響。隨著時代變遷,社會逐漸開放,在兩性平權教育的努力推廣之下,部分研究也開始發現並無性別的差異(林幸台,1988;厲瑞珍,2002)。現今對從事非傳統職業如數理領域的女性而言,其生涯自我效能又是如何?與性別角色的關聯為何?值得研究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