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區大學的濫觴,與1994 年的四一○教育改革運動有密切關係。
「廣設高中與大學」是當時的四大訴求之一,雖然教育主管當局為回應這
些要求,亦陸續推動多項教改措施,但未能完全符合教改團體的期望。因此,參與此一教改運動的黃武雄乃興起擘劃社區大學的構想(陳定銘,
2001a);而真正促使社區大學往前大步邁進,終至開花結果的重要推手,
則非「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的前身 ── 「社區大學籌備委員會」
莫屬。該會於1998 年3 月由民間團體所籌組,同年臺灣第一所社區大學
──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於焉誕生。
依黃武雄的觀點,社區大學的辦學理念應符合以下五項:(1)開展公共領域,發展民脈,培育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2)重塑生活型態,引領社會價值;提供人文藝術薰陶,開拓成人生活型態,改變價值觀;(3)進行社會內在反省,培養批判思考能力;(4)解放知識,重構經驗知識;(5)結合教育改革與社會改革,提升臺灣整體文化(引自林振春,2006)。為落實此五大理念,社區大學的課程設計共分成三類:以社團活動課程打開並發展人的公共領域;以生活藝能課程改造私領域的內涵;而以學術課程作為重建世界觀的基礎,養成人思考根本問題的態度。透過上述三類課程的相輔相成,社區大學即能藉由重構的知識為基礎,建構以從事經驗交流為主的開放學校,而不純然僅為以菁英階級為再教育民眾的所謂成人教育,使社區大學能成為另類之高等教育機構。
如今社區大學走過10 年,其對臺灣終身學習教育的貢獻確實有目共睹,但相關問題亦陸續浮現,包括社區大學的定位問題、辦學理念與民眾需求之間的落差、學術與社團活動課程以培養民眾批判思考與參與公共事務能力的目標陳義過高、實施之後無法吸引學員、課程選修人數太少經常門可羅雀等(張捷隆,2001),形成生活藝能課程一枝獨秀的情形。除此44 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 第十三期之外,相關研究亦指出,臺灣社區大學面臨諸多困境,如理念與現實的差距、課程比重失衡、與民爭利的質疑、經費依賴的危機與學位認證的迷思等(李維真,2001;林振春,2006;陳定銘,2001b;張捷隆,2001;蕭佳純,2000;魏惠娟,2000)。職是之故,各縣市社區大學是否能堅持原初的理念?其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是否能實踐預期目標?未來發展是否面臨瓶頸?應何去何從?頗值得深入探討。之外,相關研究亦指出,臺灣社區大學面臨諸多困境,如理念與現實的差距、課程比重失衡、與民爭利的質疑、經費依賴的危機與學位認證的迷思等(李維真,2001;林振春,2006;陳定銘,2001b;張捷隆,2001;蕭
佳純,2000;魏惠娟,2000)。職是之故,各縣市社區大學是否能堅持原初的理念?其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是否能實踐預期目標?未來發展是否面臨瓶頸?應何去何從?頗值得深入探討。……本文未結束,完整試讀內容請點選以下「點閱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