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國家培育人才以及提供正式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建立一個零危機且有秩序的校園空間,讓師生在安全、舒適且免於恐懼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為學校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之焦點。然而,隨著社會環境日趨複雜,學校安全也開始出現警訊,校園霸凌(bullying)事件層出不窮,嘲弄、排擠、強迫、偷竊、甚至傷害等暴力案例屢見不鮮( 許龍君, 1998 ; 陳漢宗, 1993 ; Siegel, Welsh, & Senna,2006),部分校園瀰漫不安的氣氛,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活動。
校園霸凌行為普遍存在不同文化與時空之中,一項針對斯堪地那維亞(Scandinavia)國家15萬學童的調查指出,15%的國中小學生曾經歷過校園霸凌事件(Olweus, 1994);Nansel等人(2001)分析美國小學四至六年級學生自陳調查資料發現,約有26%的學生在過去三個月內常遭到霸凌行為傷害,每週至少遭到一次侵害者佔10%;此外,年齡愈低的學童受到偏差行為侵害的機會愈高。Philip(2007)研究指出,美國國小高年級學生曾受到霸凌的比例較國中生高,而國中生又比高中生高。類似行為在臺灣校園中也時有所聞,根據兒福聯盟基金會(2004)針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調查發現,霸凌事件普遍存在校園之中,多數學童知情但鮮少聲張。因此,國小學生在校安全之維護成為不容忽視之課題。
為加強學校安全及防止校園暴力,教育部(2001)依《災害防救法》精神及維護學生安全需要,成立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統籌各級學校校園事件之通報與處理作業。另外,美國國會於1994年通過了《校園社區安全暨免於毒品法案》(Safe & Drug-FreeSchool & Communities Act),規定防範措施以維護校園安全;911事件之後,美國更將校園安全列為優先處理的教育議題之一,積極推動《校園緊急事件行動方案》(School Action for Emergencies Project)等相關措施(Heinen, Webb-Dempsey, Moore, McClellan, & Friebel,2006)……本文未結束,完整試讀內容請點選以下「點閱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