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揭櫫教師的職責。教師責任重大,師資良窳影響教育與國家發展至深且鉅。有高素質師資才有高品質教育,而辦好教育,贏得人力資源,才能贏得國家發展與未來。因此教師素質的管理機制,成為世界各國相當重視的教育改革課題。
教育品質關係著國家發展,而教育品質的關鍵在教師專業素質。何謂高素質的師資?師資良窳之判準為何?怎樣才能培育優質的師資?如何吸引優秀學生投入師資行列?促使教師反思實踐的動力與機制如何?牽涉師資培育的價值信念、「教師專業」核心概念、以及政策規劃與執行的動態歷程,深受複雜社會變遷主客觀因素之影響。
美國各州從1980年代開始,學者專家與政府相關部門,就一直注意教師專業素質的問題。臺灣的傳統師資培育政策,是一元化、計畫性、分發制,有其時代背景與任務取向,吸引家境清寒的優秀青年,以教育為志業投入教師行列,奠定師範校院的聲望與地位,卻也因獨佔市場與政治任務遭受質疑與批判。1994年政府為符應民主開放的社會發展,立法通過《師資培育法》,師資培育政策改為多元化、儲備性、甄選制,社會大眾普遍期待能透過多元儲備、自由甄選機制,提升師資養成的基本素質與專業素養。
惟自師資培育多元政策實施以來,許多配套措施未及研擬,在甄選學生、職前教育、實習、資格檢定、聘任、進修等方面似都產生一些問題,師資培育多元化是否能真正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沈真宏(2009)指出令人疑慮的落差:1.師資培育數量供給與需求失衡;2.師資培育開放與適量調節兩難;3.甄選優秀學生投入師資培育不易;4.師資培育之大學辦學績效受挑戰;5.師資培育典範傳承面臨斷層危機;6.儲備教師制度未普遍被理解;7.師資培育政策呈現政策行銷的不足;8.政策推行與社會變遷的落差;9.政策期待與社會形象的落差;10.政策理想與顧客認知的落差;11.政策理想與實益支援的落差……本文未結束,完整試讀內容請點選以下「點閱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