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4年《明天過後》及2006 年由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所主導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上映以來,全球暖化對人類所帶來的衝擊,已成為熱門的話題。如何喚起人類對於生態環境變化的覺知能力,並以實際行動來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是刻不容緩。從教育著手,並結合正規與非正規環境教育體系,共同推動臺灣的生態與環境教育,應是未來的努力方向。 全世界各大學在過去約20年以來,推動學校的「綠色化」 (greening) 工作,並結合成各項聯盟,推動相關的工程、行政管理與教育的工作。近年來,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等名校投諸大量資金與行政改革努力,對外宣稱將致力於建立綠色大學,使得大學的校園永續性 (campussustainability)或綠色大學 (green university) 工作成為具未來性的大學發展主流。臺灣教育部於1998年開始推動中小學之永續校園,同時於2004 年補助10 餘所公私立大學,建立大學的永續校園示範基地,成為臺灣綠色大學運動的前驅行動。以過去數十年以來,國際社會中綠色大學的工作內涵而論,軟體為主軸,硬體為輔助,且大學的學生為主動參與者與權益相關者 (stakeholder) ,與中小學的永續校園經營方式中的硬體為主、軟體為輔,學生為受教育者的特性有所差異。因此,近年來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另行啟動「綠色大學」行動的想法逐步醞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