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加油站
回上頁 | 歷期頁面《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腳步:臺灣舞蹈教育再找路

以舞,蹈出未來之路。




我要購買

  

  「中國傳統舞蹈應該走入主流社會,讓各族裔欣賞。」第十屆紐約舞蹈節(Dance Parade and Festival)將於21日(周六)上演,16日在市政廳前舉行的宣傳會上,出現眾多華裔參與者。主辦方的執行主任米勒(Greg Miller)表示,希望在舞蹈節十周年之際擴大多元化,因此首次邀請華裔舞者以團體形式加入。組織300多名華裔參與舞蹈節的繁榮華埠總會行政總監田士銳表示,盼通過此機會,讓中國民族舞蹈登上主流舞台……

【轉載自 世界新聞網/2016年5月16日】
  ....................................................................................................................................................
 

本書作者對舞蹈教育所勾勒出的未來圖像和願景,請大家一起賞析。
展望!!

一、舞蹈成為國民基本教育的必備課程
舞蹈的學習是與身體動作有關的知識、能力與經驗的學習,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是對自己最真誠的探索。同時,舞蹈是觀看不同民族文化的窗眼,藉由舞蹈我們可以找到自我認同,理解他者,創造社會文化的價值及意義。舞蹈「做中學」的體驗與舞蹈理解、品味、欣賞的寶貴經驗,能夠增長身體協調能力、創造想像能力、鑑賞判斷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應該成為每個人在學校教育中享有的經驗,必須修習的課程。

十二年國教的推動,不僅強調學生身心能力發展歷程、促進身心健康、激發個人潛能和培養五育並重之現代公民的理念目標,且針對藝術類科課程提出可採取多樣化的模式進行,更加凸顯兼顧身心發展的舞蹈教育及舞蹈師資培育的重要性。期待未來舞蹈不僅是我國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且能透過優質的師資,以符合學生背景條件之多樣化的課程設計,落實於各教育階段的教學之中。

二、 舞蹈人才可以創造自己的人生舞臺
我國自從1980年代設置舞蹈班後,大學校院舞蹈專業主修生多半來自舞蹈班的背景,學生的養成教育基本上是採取技能取向,專業舞者是主要的人才培育目標。時至今日,因社會型態的轉變及對人才需求的條件不同,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舞者,除了身體技能外,必須具備更多元的能力如外語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時間管理與資訊處理能力等等。而接受過舞蹈專業培育者,可以從事的行業早已不限於舞者、編舞者、舞蹈教師等職位,可以發揮長才的空間也不限於舞臺和講臺,選擇相當寬廣。即使是舞者、編舞者或舞蹈教師的角色、所面對的舞蹈形式與內容,表演、編舞或是教舞的目的、對象、場域等,都還有許多開發想像的可能。

三、舞蹈師資都是教學研一體的藝術家
教師是推動教育改革的關鍵主力,教師從事教學必須經過反思的歷程才可能促成改變、成長精進。而現代的教師不只是教學者,也同時是終身學習的學習者,且必須以研究的精神及態度,時時檢視自己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狀況,適時予以調整改變。

今日的民主社會,教師的地位已不若以往尊榮,師生之間、親子之間、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關係也面臨改變,且整體外在的環境更為複雜、誘惑更多,教師對自我的認同與專業要求,反而需要更為審慎嚴謹。

建議可從本書所提到的”A/R/Tograhper”藝術家、研究者與教師多重角色「合體」的思考做起,結合行動與研究、理論與實務,透過深刻自覺及省思,讓藝術家的創造能力與美感經驗;研究者的邏輯分析與批判思維;以及教學者的教育專業與服務關懷能夠充分融合發揮(羅美蘭,2009)。我以為特別是高等教育的舞蹈教師必須自我賦予這樣的角色、職責與使命。

四、舞蹈課程設計能回應歷史發展脈絡
舞蹈的發展有其歷史脈絡,似乎也反映著人的成長階段。學齡前的舞蹈課程宜以創舞蹈活動為主來啟蒙,讓幼兒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自在地舞動;小學低年級可加入配合節清晰的樂音而舞的唱遊活動;小學中年級起適合引進土風舞、祭儀舞蹈、芭蕾、戲曲基本功、藝陣鄉土舞蹈等內容;中學階段可開始引進現代舞、爵士舞、街舞等教材內容;高中階段身心發展較趨穩定、成熟,可再加入國際標準舞,並充實具文化美學風格的民俗舞蹈或流行舞蹈教材內容。且隨著年齡增長,課程也應顧及從具體到抽象的思變化,讓原本以「做中學」身體控索為主的體驗式課程,逐漸導入認知理解與情意表現層面的知識學習與價值判斷。

此外,有了舞蹈課程主幹,並納入跳舞、編舞、觀舞三個層面後,就需要進一步從群我關係和多元文化的觀點切入課程設計的細微面。建議以同心圓架構來思考鋪陳,從原始、本能的出發,接著是從周遭的人事物開始,然後隨著工具的發明產生、科技的發達演進,不斷演化、進化,才有可能跨越疆界,飄洋過海,尋覓新天地,創造新紀錄。

五、舞蹈教學呈現出高品質的美感經驗
美國藝術教育學者Elliot W. Eisner (1993-2014)認為有關教學的知識主要有技術性的知識(Episteme)、實踐智慧(Phronesis)和藝術性的知識(Artistry)三項。教學的美感來自於教師自己工作的經驗,在刺激與挑戰中解決困難、得到滿足,或是學生擺脫知識困惑,有了新發現的喜悅,都是一種美感經驗。

舞蹈教育是含納身(Body)、智(Mind)、靈(Spirit)三方面的全人教育。Stinson(2010)指出專注、紀律、努力達成目標、成為自己的老師、活在當下、解決問題、創造連結、協同合作等等,比我們教的舞蹈內容更為重要,而這些都需要舞蹈教師給予學生好的引導。

如何才算得上「教學之美」,我也仍在摸索,在自覺以下幾點必須先做到:

  1. 教師的自我要求:包括合宜的服裝儀容、維持開放的態度與平和的情緒、展現熱情與旺盛的精力、關注每一位學生、重視時間的管理與空間的走位等。
  2. 課程的節奏掌控:包括對於課程內容的熟悉度、課程的起承轉合與進度的把握、課程活動的時間分配、教學方式的選擇運用等。
  3. 與學生和諧的互動:包括提供學生具體清晰的規範指令以更遵守、鼓學生踴躍提問發言、促進學生間互助合作的學習、給予學生自評或扮演教師評論他人的機會、維持與學生間平等對話的關係等。

就像大家對於科技產品的質感要求翻新、升級一樣,教學的品質也需透過教師的努力才得以持續提升。

 

 
....................................................................................................................................................

 ■ 內容摘自『腳步:臺灣舞蹈教育再找路』,張中煖 著,高教出版 
我要購買


405
(定價 450 元)

詳細書摘

腳步:臺灣舞蹈教育再找路


張中煖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博士。
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主任、所長、舞蹈學院院長、教務長、行政院文建會研究委員、中正文化中心董事(第一屆)、臺灣舞蹈研究學會理事長(第一、二屆);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副校長。
為臺灣知名舞蹈家劉鳳學的新古典舞團創始團員,1993年後全心致力於臺灣舞蹈教育發展與學術研究推動工作。
出版專書《創造性舞蹈寶典:打通九年一貫舞蹈教學之經脈》(2007)及《舞者‧北藝大:給專業舞者的信》(2008);2015年與同事合編《起身共舞‧藝醫同行:改變界域的藝術人》

....................................................................................................................................................

本書主要三大特色

  1. 本書作者希望從自身教學、行政及主持研究計畫所累積的知能與經驗出發,透過問題導引的方式,藉由文獻回顧臺灣學校舞蹈教育的發展,並打破大家對舞蹈的迷思與偏見,提出問題、挑戰與未來展望。
  2. 作者特別關心舞蹈師資如何發揮藝術家、教學者和研究者「三位一體」的角色,將舞蹈教育視為一門積極投入的專業,以及終身追求的志業,能夠以新思維與新策略來提升學術高度、擴展專業層次、強化創造能力及美感經驗,落實舞蹈全人教育的理想。
  3. 本書是作者個人教學、研究與行政服務的心得總彙整。除了透過主要問題來鋪陳引導文章的發展外,也藉由與舞蹈、教育較相關的「知識」,為讀者解釐清與提供更多的資訊以供參考。且輔以「資訊窗」和實例來帶動讀者一起檢視及再思考舞蹈教育的未來願景。

...........................................................................................................................................................
{ Go Top }
回上頁 | 歷期頁面《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近期熱門優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