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加油站
回上頁 | 歷期頁面 《 1 | 2 | 3
就是愛教‧6月最熱門
熱門 :  特色學校  學校創新經營  學校變革
6月最熱門關鍵字:
身心障礙

  身心障礙學生在課業、常規或社交方面的困難,反映於行為表現上,經常成為教師與同儕眼中各種行為問題,例如:自傷、攻擊、固著、不當社會行為、反抗與怪異行為等(張正芬,2000;Gage, Lewis, & Stichter, 2012; Harvey, Boer, Meyer, & Evans, 2009)。對於這些行為問題,傳統的處理方法多使用嫌惡刺激,例如:用懲罰或禁止的方式,企圖減少行為問題,但若僅針對行為問題的外在表現進行介入,缺乏統整的處理及教學計畫,其介入或許即可見效,但成效卻無法維持,有時個體甚至會以其他形式的行為問題來達成其目的(Goh & Bambara, 2010)。此外,每位學生藉由同樣的行為表現所欲表達的想法、目的可能截然不同,若使用相同或單一的策略處理,行為問題的介入成效必然會受限。針對身心障礙學生行為問題的處理,《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13)第9 條規定,教師需運用團隊合作的方式,提供學生所需之「行為功能介入方案」及行政支援,期望教育人員在介入前藉由評量了解行為問題的功能,以擬訂符合學生行為功能的策略, 亦即功能本位行為介入方案(function-base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減少身心障礙學生的行為問題,並提升正向行為表現,進而增進其融入社會團體的機會。

  了解行為問題的功能,進而擬訂介入方案並不是新的做法,美國於1990 年代所提出的正向行為支持理念,即強調擬訂介入策略前應先進行行為的功能評量,以了解引發行為問題的原因和行為欲達成之目的。在正向行為支持的理念中,行為問題介入方案的目標不只在減少行為問題,更強調增進個體溝通、社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以訓練個體使用更適當的方式拓展人際與環境參與的量與質;而除了提升個體能力外,整體系統(如班級、學校、家庭、社區)的改變亦是提升個體生活品質的關鍵(鈕文英,2009)。美國在1997 年《身心障礙者教育法》(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Amendments)中……本文未結束,完整試讀內容請點選以下「點閱排行榜」。

 
 
序號
篇名
作者
日期
刊名
試讀
1 國中融合教育中身心障礙受凌學生遭受普通班同儕霸凌現況及原因之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 羅丰苓、盧台華 201504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 試讀
2 身心障礙學生功能本位行為介入方案成效之後設分析 陳佩玉、蔡欣玶、林沛霖 201503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試讀
3 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鑑定工作之困境與解套建議 王瓊珠 201411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 試讀
4 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我國身心障礙學生升大學甄試政策 黃彥融 201406 特教論壇 試讀
                           購買知識庫年費卡
高等教育知識庫
回上頁 | 歷期頁面 《 1 | 2 | 3
 
★ 近期熱門優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