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追求學校教育品質與重視教育績效的風潮下,教育內容與成果逐漸成為各界關注焦點,並期望能建立一套完善的監督機制,以瞭解學校辦學情形,發掘學校的問題及限制,並藉由改善及反省的過程,確保學校教育績效,同時使教育資源能夠發揮最大效果。此一發展趨勢,使得學校校務評鑑之推動成為一股不可遏止的潮流。目前各縣市政府正如火如荼的實施校務評鑑工作,上至高中下至小學、幼兒園,無一例外。可見建立一套健全的校務評鑑制度,客觀與多元地評鑑學校問題,保障教師專業自主權、學生學習權與受教育權,以及提昇學校的服務品質實屬刻不容緩。 校務評鑑係指運用系統化蒐集學校發展計畫、執行與結果等相關的資料,並加以客觀的分析與描述,以作為判斷學校績效或協助學校持續改進的過程(吳清山,2005)。換言之,校務評鑑需要許多事實資料,也就是證據,以作為評鑑判斷的依據,因為任何一項校務評鑑,如果沒有事實資料作為基礎,則整個評鑑工作將毫無意義(陳寶山,2013),可見蒐集評鑑相關資料並評估其內容與品質的方法應用即顯得格外重要。Miles & Huberaman(1994)認為欲評估資料之品質,可用的技術有:檢核代表性、檢核研究者效應(即研究者如何影響該資料)、橫跨各資料來源與各方法做三角檢定、估量證據品質以決定哪些證據最值得信任;此外,還提出較強證據力資料的特徵為:較後期或經多次接觸後蒐集的資料、親自看見或聽到的、所觀察到的行為或活動、值得信任的田野工作者、非正式場合得到的資料、回應者單獨與田野工作者在一起(轉引自張芬芬,2012)。 承上所述,校務評鑑為了蒐集到所需的完整資料,同時確認蒐集到的是足以信賴且具較強證據力的資料,此時透過評鑑人員實際參與的歷程、使用多種資料蒐集方法、提供相關人員參與機會、規劃三角檢定交互檢驗來獲取資訊,將更能有效地提高評鑑效果……本文未結束,完整試讀內容請點選以下「點閱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