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進入職場以後,如何激勵其向上和向前的動機、動力,繼續學習成長,讓教師都有良好的生涯進階(career ladder),甚至邁向專業化的理想,是提升教師素質的關鍵,也是教育界一直關心的課題。其實,Fuller與Brown(1975)、Burden(1982)、Fessler(1985)及DeMoulin與Guyton(1988)均指出,教師在不同的生涯發展階段中,分別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和特質,也分別有不同的專業發展需求,故教師的生涯進階有其必要性。有關教師生涯進階的實踐,我國有些學者專家也曾經對「教師進階和認證制度」提出探討或規劃,希望促進全體教師的專業成長。然而,過去因為社會氛圍尚未成熟,教師進階和認證制度始終停留在倡議階段。如今,社會氛圍轉變,此議題似乎有重新被討論的必要。 林清江(1983)和蔡培村(2000)皆指出,中小學教師一向被誤認為是「無階段」或「無生涯」的職業,在其進入職場後,隨著年資的加深,在教學責任、社會地位和社會評價上,皆無重大改變。孫國華(1997)的研究更發現,我國中小學教師在服務年資20至30年的穩定期中,追求專業發展的需求和動機逐漸降低,專業發展呈現停滯不前的現象;而服務年資滿31年以上的教師,除了一般生活知能與行政知能外,教學相關的專業發展需求和現況則都呈現急遽的下降。這一現象更說明了,我國宜及早建立「教師進階和認證」制度,協助在職教師進行個人的生涯規劃,給予在職教師除了行政升階外,有更多元進路的自我實現機會。 教育部對我國教師分級進階的可能性,曾經用心做過相當程度的探討,我們從相關文獻中可以得知其規劃和努力的情形。早在1994年4月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改進師資培育」分組研討中,於「教師資格檢覈證照制度」這個部分就提出建議:配合教師資格檢定,規劃建立中小學教師分級或進階制度,以提高教師生涯規畫能力(教育部,1994)。1996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在所提出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對於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建議項目即提到:應建立教師進階制度,提供教師多元進修管道,鼓勵教師在生涯發展中不斷進修……本文未結束,完整試讀內容請點選以下「點閱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