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在其書中提到,在全球當年度開始進入小學階段的孩子中,有65%最後會從事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王亦穹譯,2013),因此,未來教育的重點在於教會學生如何教導自己。為因應未來少子化、高齡化、全球化、數位化、暖化的趨勢與挑戰,學生應具備立足於21 世紀所需的知識、技能及關鍵5C能力, 包括溝通協調能力( communication )、團隊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複雜問題解決能力(complex problem solving)、獨立思辨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 及創造力(creativity)。然而,面對未來迅速變遷的社會,站在推動教育革新的第一線人員,該如何培養學生上述能力? 近年來,世界各國相繼展開在教育現場使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活動的計畫。根據英國非營利組織DTC(Decision Tree Consulting Ltd)長達12 年針對全世界主要國家的調查統計,資訊科技進入教室的過程為:電腦進入教室→投影機→電子白板→超短焦投影機→投票系統和實物提示機。以臺灣為例,教育部(2014)提出「數位學習推動計畫」,透過教師善用數位科技,落實以學習者為中心,發展創新學習模式,促使教與學典範轉移,培養「主動學習、快樂學習、適性學習」的未來學生,增加師生互動,增強學生學習的參與感,帶動教室活潑的氣氛。而美國教育部的教育科技辦公室也發佈「國家教育科技計畫」,希望藉由這個計畫讓教師轉變為「創造學習環境」的角色,以培育出符合未來具備科技素養的人才。在日本,政策本部提出iJapan 2015 IT 國家資訊化戰略,其中「學校教育資訊化推進綜合計畫」,希望於 2015 年達成中小學百分之百運用電子教科書之目標。韓國也宣佈 2010 年將投資300億韓圜,擴大實施「教科教室制」,並於 2013 年全國中小學正式導入電子教科書教學……本文未結束,完整試讀內容請點選以下「點閱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