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救教學政策的擬定與實施,主要用意係基於希望透過各種策略與方法的運用,引導學習落後的學生,提升其學習成效以達到該有的精熟度。想要從補救教學政策的實施,真正將學生的學習帶上來,需要從學科教學知識觀點,徹底檢討補救教學政策的實施,方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為了加強扶助弱勢家庭之低成就學生之學習成效,弭平其學習落差,縮短和一般學生的學習落差情形。教育部自95 年度起開始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運用現職教師、退休教師、經濟弱勢大專學生、大專志工等教學方面的人力,在課餘時間提供弱勢且學習成就低落中小學生,實施小班教學與個別化之免費補救教學,希望透過此種補救策略,縮短學生學習落差的情形。復於101 年訂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補救教學作業要點」逐年擴增相關經費,放寬補救教學實施對象,希望能透過中央政策與地方教學現場之合作努力,協力減少學習落差的情形產生,降低學生對於學習的挫折,提升學科學習成效,進而減少因為對學習活動失去興趣、信心,而導致的各種反社會行為。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後,國中學生將可以免經過升學考試直接進入高中(職)或五專就讀。因此,如何實施補救教學,以確保每一位中小學學生之基本學力,避免國中學生之基本學力,因為沒有升學考試而下降,成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核心課題之一。此種現象,亟需藉由擬訂補救教學實施方案予以具體實踐,透過政策的推動以降低此種教育不均衡的現象。然而,相關政策推動近十幾年了,學生的學力是否因此普遍提升?教育落差是否弭平?政策實施成效如何?學生是否從中獲益?有待進一步釐清與討論。本文的重點在於從課程與教學之學科教學知識的觀點,釐清補救教學政策實施所遭遇的各種困境,並且試著從學理觀點提出因應對策……本文未結束,完整試讀內容請點選以下「點閱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