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加油站
回上頁 | 歷期頁面 《 1 | 2 | 3
就是愛教‧8月最熱門
熱門 :  特色學校  學校創新經營  學校變革
8月最熱門關鍵字:
弱勢教育探討

  教育的功能之一,在促進社會流動。在教育制度中依循著個人的努力,以取得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然而,不同階層學生在教育機會與教育品質上的不均等(Lucas, 2001),使得以教育來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大打折扣。誠如Liu(2011)指出,優勢階層會透過教育來鞏固其社會地位,以再製優勢的社會階層,並以功績主義(meritocracy)為藉口,為社會不公的現象進行合理化。此現象在頂尖大學中更為明顯,如Nahai(2013)訪談牛津大學的入學輔導教師,結果發現,牛津大學的入學是高度功績主義,以成績為主要考量。

  審視高等教育機會不均與階層化的狀況,實為國內、外皆然的問題。如張鈿富、葉連祺與張奕華(2005)發現家庭平均月收入愈高者,子女就讀公立大學的機會愈高,低家庭收入者進入公立大學的機會相對較小。國外學者針對美國與德國的教育資料庫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所有學生的升學機會與學業成績均隨年代而提升,然而,不同社經學生的學業差距與進入高等教育的差距仍然隨時間變遷而持續,顯示高等教育階層化仍然保持不變(Bastedo & Jaquette, 2011; Reimer & Pollak, 2010)。

  依美國的縱貫性資料顯示,能從大學獲益最大的,是那些最不可能得到大學教育的弱勢族群,因為弱勢族群可透過教育來達成經濟階級移動(economic mobility)(Brand & Xie, 2010)。另外,就高等教育的人才培育來說,招募來自不同背景、文化、社經的學生,對於校園多元化、培育學生的多元觀點與尊重差異的包容力是相當重要的(Stanford University, 2014a;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014)。若經濟弱勢學生因個人家庭或經濟因素而被排除於高等教育之外,將使得教育機會均等與促進社會流動淪為口號,教育遂成為社會階層再製的工具。因此,如何增進經濟弱勢學生能有更多機會就讀大學或頂尖大學,以改善其未來處境並促進學生間多元融合,實值得探討……本文未結束,完整試讀內容請點選以下「點閱排行榜」。

 
 
序號 篇名 作者 日期 刊名 試讀
1

美國高等教育階段扶助弱勢學生就學措施及其啟示

陳盈宏 201602 教育脈動 試讀
2

發展經濟弱勢幼兒執行功能課程之問題及成效

陳雅鈴 201512 教育心理學報 試讀
3

大學經濟弱勢學生入學及就學扶助政策分析與建議

鄭英耀、方德隆、莊勝義、陳利銘、劉敏如 201512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試讀
4

「弱勢」家長親職教育之積極作為

黃玉幸 20151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試讀

 

                           購買知識庫年費卡
高等教育知識庫
回上頁 | 歷期頁面 《 1 | 2 | 3
 
★ 近期熱門優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