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加油站
回上頁 | 歷期頁面《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證

陸生來台利弊共存




我要購買

  陸生來台就學人數多寡,一直被視為兩岸交流的風向球之一,2011年馬政府首度開放陸生來台灣的大學攻讀學位,也成為前總統馬英九的政績之一;當時兩岸往來密切,進而帶動陸生來台就學意願,在台校註冊陸生人數逐年增長,一路從被稱為「陸生元年」的2011年,僅928人獲得錄取,至2015年已增至3238人。

  去年政黨輪替,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驟變,在台註冊人數首度出現減少,降至3035人,比起2015年的3238人,減少203人,降幅6%,一度引發外界質疑,兩岸高教交流是否開始拉警報;而大陸發生部分地方政府限縮陸生來台員額,加上近期爆出《研修承諾書》及陸生共諜案等爭議,不僅讓兩岸文教交流被染上政治色彩,台海不理想的政治氣氛,也可能影響陸生來台就學意願。

私立大學 積極募陸生

  台灣社會少子化問題讓大學招生陷入困境,不同於公立大學具備政府資源,期望透過併校的作法,將高教資源集中化、極大化;私立大學經營教務多半僅能仰賴學費及募款,於是選擇大舉招收境外生,以增加學費收入。短期研修生來台頂多半年至一年,就學期間短,人數總量也沒有受到管制,大舉招收可為學校帶來可觀的學費,進而成為私立大學積極招募的陸生群體……

【轉載自 中時電子報/2017年4月24日】
 
  ....................................................................................................................................................
 

臺灣向大陸招生有正、反兩種觀點。以目前以臺灣的高等教育學齡人口數逐年下降、高等教育學府過多、高等教育極需提升競爭力及教育經費,的確需要向大陸招生,不過也有人認為開放後會影響國家安全。以下說明開放與不開放向大陸招生的理由。

(一)開放向大陸招生的理由
開放向大陸招生,可以解決臺灣在高等教育機構招生不足的困境,更有益於兩岸學術文化雙向交流。高孔廉(2007)認為,臺灣高校到大陸招生可以一舉四得,包括:1. 陸生赴臺讀書,臺灣就必須考慮承認大陸學歷問題;2.兩岸不再是只有臺灣學生到大陸的單向交流;3.有助於雙方交流增進好感;4.臺灣有些高校招生不足。可以充分利用兩岸教育資源。馬英九(2007)在競選總統的政見指出,希望臺灣與大陸擴大文化與教育交流,包括學歷承認與臺灣對大陸招生等,使兩岸年輕人早點相互尊重了解。張芳銓(2007)認為,向大陸招生對臺灣有益,政府宜積極評估向大陸招生的可行性,並適時協商與開放。因此,開放臺灣的公、私立高等教育學府到大陸招生的理由有下列各項:

  1. 開放社會的高等教育招收留學生是常態
    一個國家的教育體制愈開放、知識愈專精,愈能接受外籍學生,外國學生也會愈喜歡到該國留學。美國於2006年接收留學生約60名,占全球留學生數250萬名的四分之一(Open Doors, 2008)。大陸近年來有不少留生至美國留學,2007年就有來自175個國家及地區的12萬名學生到大陸留學,擴大高教經費的來源(楊景堯,2006)。臺灣有160餘所大專校院,大專校院的科系林立、專業人力及教授人數不少、圖書設備及實驗器材豐富,惟臺灣的學齡人口逐年下降,未來就讀高等教育的學生人數逐年減少,如沒有更多生源,會讓高等教育學府無法營運。政府宜面對陸生來臺的問題,畢竟它也屬於國際留學生互動的一種反應。
  2. 大學國際化是各國高等教育的共同趨勢
    大學國際化與全球化勢必無法採取鎖國態度。大學國際化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各國留學生來源、跨國教育的競爭日益激烈,在此競爭趨勢中,臺灣如未能及時掌握,讓國家處於優勢地位,勢必造成大優秀人才流失。近年來,臺灣的教育改革呼籲大學國際化,而國際化的方式之一就是招收外籍生,甚至課程和學分應與外國學歷相互接軌(張芳全、趙珮晴、張樹閔,2007)。大陸是國際社群一員,其大學生人數不少,臺灣接受陸生也是國際化表現。臺灣向大陸招生,不僅讓臺灣的大學校院更具國際化生機,也會帶來更多教育資源。既然臺灣的大學要朝向國際化,就要開放向大陸招生。郭為藩(2007)認為,兩岸當局相互採認大學的學生,是臺灣學校對陸生具吸引力的地方,歐洲採用學分轉移系統,鼓勵年輕人走出去,吸引超過200名學生實現跨境學習,採取此做法,雖不能全面推動學歷承認,但可帶動現狀改變,開放就是雙贏。
  3. 避免臺灣高等教育招不到學生與資源浪費
    臺灣的大學未來會招不滿學生,只有學校具規模經濟,才能讓學校經營下去。2007年,臺灣的大學錄取分數最引人注目的是總分只要18分就可以考上大學,而18分考上大學除了凸顯出錄取分數太低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其背後隱含著臺灣學齡人口不足的問題。2008年更誇張,僅7.69分就可以進入大學。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2004)指出,國內高等教育在過去10年數量擴充可觀,學生人數成長近一倍,未來面臨的挑戰包括:(1)大學生源不足。國內高等教育每年招生名額約24萬人。(2)以臺灣的學齡人口推估,招生數已飽和,近年來部分技專校院已面臨招生不足困境,須辦理二次招生。當然,國內教育資源被稀釋,大專院校學校數量密度高,多數學校不具有規模經濟,資源過度分散,以致影響資源使用效益,也是原因。是以,臺灣向大陸招生更需要永續作為。
  4. 臺灣的離島地區試辦向大陸招生的意願高
    臺灣的離島地區試辦向大陸招生的意願很高。金門縣及澎湖縣政府有意願向大陸招生,2007年4月29日「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會後,金門技術學院校長李金振積極回應,希望臺灣當局同意讓金門技術學院先行試辦。其實,澎湖縣也願意投入向大陸招生的行列。澎湖科技大學總務長楊崇正指出,澎湖科技大學的科系屬性試辦條件佳,臺灣各大學勢必招生不足,大陸沿海城市是來源之一;尤其是大陸高中生競爭激烈,許多家庭環境佳的高中生畢業後,選擇到國外留學,以學雜費標準來看,大陸學生自備新臺幣23,000元即可到澎湖科技大學念書;澎湖科技大學設立系所性質,符合大陸沿海城市需求。

總之,從大學的國際化、國際社群中的留學生流動,以及臺灣人口結構變化,同時臺灣離島地區試辦意願高,臺灣向大陸招生應該永續採行。

(二)不開放向大陸招生的理由
不開放向大陸招收學生的理由很多,關鍵在於國家安全與意識型態的政治考量,對大陸的文教交流無法獲得支付。這方面說明如下:

  1. 國家安全及社會治安疑慮
    開放向大陸招生的最大問題在於可能影響國家安全。教育部大陸工作小組(2007)指出,日本開放招生大陸留學生,至今已多達七萬人次。日本的工作薪資高,出現很多「假留學、真打工」,很多人到學校註冊後就不見蹤影,跑去打工,更多陸生簽證逾期,遲遲不回大陸,成為非法滯留的「黑戶」,躲一天算一天,警方查不勝查。日本已有這情形,臺灣招生陸生更可能在社會各角落形成治安死角,如無法完全掌握陸生行蹤,更可能造成國家安全或相關情治活動的滲透。開放向大陸生,也許可使臺灣的大學勉強有生源,但可能喪生社會安全問題,不可不防備。
  2. 稀釋臺灣的高等教育資源
    教育部大陸工作小組(2007)表示,陸生不繳稅,除非加倍收費,否則開放留臺,會稀釋高等育資源。目前公立大學投注在學生的教育成本,八成來自政府,私校也有兩成,因為學校數激增,平均每名學生可享受的教育資源已逐漸減少,開放陸生來臺,資源更加稀釋。台聯主席黃昆輝強調,招收陸生將稀釋臺灣教育資源,更衝擊臺灣青年的就業,臺灣的大學招生缺口必須全盤思考如何因應,而不是找大陸來解決問題(張錦弘,2007)。就意識型態來說,民進黨政府對於大陸採取較為保守以及不談判的策略,對於向大陸西進策略,民進黨一再持保留態度,對於大陸的交教交流採取封閉方式。
  3. 向大陸招生的規範不完善
    現階段向大陸招生沒有法源依據,當局立法規範又曠日費時,在就讀學校、就讀學生人數、學位授予等級、就讀時開、開放系統等限制上都沒有配套。簡言之,開放陸生來臺就讀會衍生定居、求職、婚結、非法居留及國家安全等問題,需要訂定管理辦法,相關部門應繼續審慎規劃,因此向大陸招生宜訂定辦法,將陸生入出境、停留時間、保證人、就學費用、就讀科系等納入規範。
  4. 臺灣的大學校院不具吸引力
    過去傾向不要開放的理由,在於臺灣的大學校院在辦學及經營特色不具吸引力。大陸高等教育學府頒授的學歷,在臺灣無法獲得認可,影響兩岸學生交流。大陸在首屆兩岸經貿論壇(2006)指出,臺灣學生在大陸的學習環境不斷獲改善,大陸提出多項好的政策,包括實行臺灣學生與陸生同等收費標準和設立臺灣學生獎學金名額、認可臺灣核准的高等學校學歷等,不斷地為臺灣學生在大陸學習提供各種便利,使得許多臺灣學生即使知道學歷無法得到認可,仍堅決前往大陸求學。臺灣往海外就學人數不增加,還有外國大學來臺招生,相形之下,臺灣的高等教育並未改善教育品質及提出因應策略,以致面臨危機。 .

總之,不開放理由歸納有: 國家安全的疑慮、難以管理大陸留學生、稀釋臺灣的教育資源、向大陸招生規範尚未完備、以及臺灣的大學校院經營特色尚未能凸顯,無法吸引陸生。

 
....................................................................................................................................................

■ 內容摘自內容摘自『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證』,張芳全 著,高教 出版
我要購買


378
(定價 420 元)

詳細書摘

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證


張芳全
現職: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2011年2月1日至今)
學歷: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經歷:
1996.06~2002.01 行政院經建會從事教育政策規劃與評估
2002.02~2006.07 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2005.08~2006.12 中國測驗學會秘書長
2006.08~2011.01 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學術獎勵:
2003、2004、2005、2006、2007、2009、2010、2011、2012、2014、2016年均獲得行政院科技部專案研究獎助 2012年、2013年、2014年獲得行政院科技部大專校院獎勵特殊優秀人才
著作:
教育問題與教育改革:理論與實際(1996,商鼎,四版)
教育政策(2000,師大書苑)
教育政策立法(2000,五南)
教育政策導論(2000,五南)
教育政策分析(2004,心理)
國家發展指標研究(2004,五南)
教育議題的思考(2005,心理)
教育政策指標研究(2006,五南)
教育在國家發展的貢獻(2006,五南)
教育政策規劃(2006,心理)
....................................................................................................................................................

本書主要三大特色

  1. 本書有別於坊間這類書僅有概念論述,沒有以實際資料透過科學化實證分析與學理深入對話。本書特色兼顧理論與實證、本土與國際、縱貫與橫斷、反省與對話,文字說明淺顯易於理解,探討各國及臺灣的高等教育發展,透過科學化分析詮釋高等教育發展現象,學理交錯對話提供實務應用。
  2. 本書有跨國資料,也有臺灣大數據分析。在章節寫作巧妙以學術論文規範安排,讓讀者從各章獲得學習論文撰寫方式。重要的是討論內容都是重要的高等教育議題,透由科學化方法分析與學理對話獲得結果,兼具學理與實務應用價值。
  3. 實證取向的高等教育論著為國內所欠缺。尤其運用科學化實證觀點分析國內外的高等教育重要議題、本書以論文寫作方式呈現從中了解論文寫作內涵、尤其因應時代變遷,運用進階統計分析方法處理資料。本書不僅是大學生、碩博士或大學老師在研究高等教育議題的參考指南,更是政策規劃者最佳專書。


...........................................................................................................................................................
{ Go Top }
回上頁 | 歷期頁面《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近期熱門優惠 ★